助力脱贫攻坚 精准扶智为先
——滁州市关工委爱心助学协会助学纪实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的号召,省市委的要求,关工委必须积极响应,关工委必须主动履责。这两个“必须”,是市关工委一班人的共识,也是全市关工系统的庄严承诺。如何响应,如何履责,市关工委一班人认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充分发挥市关工委爱心助学协会的作用,广泛筹措社会资金,重点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开展资助考入高校困难学生的专项行动。2016年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晓秋,带领爱心助学协会一班人,在做好常规助学的基础上超前谋划,积极与市扶贫办对接,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战,制定了《脱贫攻坚,爱心助学实施方案》,助学力度、助学覆盖面进一步加大,努力实现让贫困学生同样享有出彩人生。
“为了扶贫助学,遇一些冷脸不算什么”
想要助学力度、覆盖面加大,钱从哪来?面对困难,协会老领导们放下架子、拉下面子、不计较脸面的冷热、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家联系,向他们宣传爱心助学的意义和社会效应。详细地介绍因灾、病而致贫中的家庭孩子在困境中拼搏的精神。世上最难的事就是掏人腰包,协会领导深入企业刚开始受到热情接待,当提到要为贫困孩子募捐时,有的老板脸色就发生变化,热情度大减,有的借故有事推脱,钱没要到,还碰了一鼻子灰,平时自以为关系不错,因募捐关系变得疏远,甚至电话都不接了,这样遭遇很经常。滁州地区老专员陈家声常常感慨的说:“市关工委爱心助学协会李晓秋一班人是“三皮”干部,明知企业不欢迎也要厚着脸皮上门看人家脸色,为达到一点捐款说破了嘴皮,为跟踪捐款落实到位,协会同志们一趟一趟跑破脚皮,他们感情投入,智力投入,精入投入,不容易啊”!可李晓秋总是说,“为了扶贫助学,遇一些冷脸不算什么”。真情感动世界,挚爱温暖人间,爱心助学协会用真情打动了企业家心底深处的善良,获得了很多爱心企业家的理解和支持。市关工委和协会领导带头捐款,形成了小善大爱、上下同心。五年来, 34家企业签订协议捐款1587万元,到位资金1210万元。有的企业捐赠的同时,还发动员工参与,形成共献爱心的氛围。
“要干就要干好,不要让人说闲话”
在开展爱心助学中,社会上有人说,这些人在职时领导还没当够,退休后想找个平台过官隐,搞点吃吃喝喝……,面对社会非议,协会一班人坚持用事实说话。 “一心一意为孩子、一丝不苟干工作、一清二白搞助学,无私奉献为脱贫,要干就要干好,不要让人说闲话”这是协会人对自己内在要求。为保证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协会制定了《滁州市慈善爱心助学协会资金管理办法》,对资金来源、捐赠方式、捐资助学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资金使用原则、资金使用范围、资金使用审批程序、资金的监督与管理等都作了详细规定。五年来,协会严格依照章程运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定。重点做到了“三个严格”、“三个公开”。“ 三个严格”一是严格资金管理制度。做到一个账户统一募集,一支笔审批签字;二是严格助学金发放程序。审定后的资助学生由本会爱心人士将善款逐一送到贫困生手中;三是严格费用报批手续。做到未用先报告,从俭编预算,爱心不取酬,审批三把关。“三个公开”是:利用各种会议、各种场合公开收到捐款的总金额(包括各种善款和资助的物品);公开捐出善款的总额(包括捐助金额和受捐人数);公开全年各种费用总支出(包括各种办公经费和聘用人员工资等),以书面形式公开发布,自觉接受会员和捐助人的监督检查,自觉接受有资质的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努力把协会建设成为廉洁的协会、规范的协会、会员满意的协会。
为做到精准助学,协会每年都组织20多个走访组,冒酷暑,顶严寒,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做到哪里有贫困学生,哪里有他(她)们的身影,有他(她)们的关爱。对重点帮扶的乡镇办事处所有申报的贫困生进行逐户登门走访核实,并建立助学档案。确保助学金的发放精准公正。在助学中,协会还不断改进捐助方法,不断修正完善《特困学生资助的具体办法》,一改以往随机、一次性助学为跟踪助学,由小学、中学一直助学到上大学。同时,加强与市、区及各学校的联系,协会与市、区关工委及学校都确定爱心助学工作的责任联系人,使助学工作井然有序、做细、做实。认真对贫困生的家庭进行实地走访跟踪,不断鼓励受助学生,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心、关爱转化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不畏贫穷,自强不息,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健康成长。通过走访,许多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对贫困生家庭的状况感触良多,许多参访的爱心人士深感贫困家庭的艰难和贫困生在困境中求学的不易,有的人流下痛心的泪水。他们在走访中宣传爱心助学理念,同时也深受教育,更加珍爱生活和社会,也更加坚定了爱心助学的信心,真切地体会到爱心助学工作的意义。通过多年的努力和严格要求,爱心助学协会的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称赞,影响面不断扩大。目前参加协会人员已达1000多人,他们正在为爱心助学工作无私奉献着。2017年市关工委爱心助学协会荣获“全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我们做一点事,可能会改变贫困学的一生”
五年来,协会领导和全体会员胸怀爱心,一心助学、无私奉献,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竭心尽力关爱贫困学生,为贫困学生成长成才作出重要贡献。关工协会人常说“我们做一点事,可能会改变贫困学的一生”,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期待,让同在蓝天下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南谯区沙河镇一贫困学生叫方喆,父亲早年自己骑摩托车意外车祸死亡,母亲离家出走,跟随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因病去世,家中花费大量医疗费用,家中无生活来源,生活十分困难,但却没有享受低保。协会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这一问题,经询问后,发现该户只知道自己条件不符合办理低保户,具体因为什么而不符合却不得而知,原来方喆的妈妈虽已嫁人,但户口并未签出,因而不符合低保要求。后来经协会进行协调,最终镇政府为其妈妈迅速办理了户口签出手续,并与2017年秋季办理好低保,全家千恩万谢,方喆表示将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来报答关心他的爱心人士。
魏紫鑫的同学在受助大会发言中说道,此时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我们虽然贫困,但生活在爱的世界中。因为你们不仅帮助我解决了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也深深地抚慰着我的心灵,让我走出了自卑、孤独的世界,融入了温暖的集体之中。我幸福我快乐。正因为有了大家的帮助,我们才会更加信心百倍。我深知自己的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在学校,我努力读书学习,团结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们一定会鼓足生活的勇气,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李丹丹(女)是个弃婴,由养父(光棍)收养,家庭十分困难,在关工委爱心协会的长期帮扶下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该生在给关工委来信中感慨的说:“是关工委爱心助学协会给了我第三次生命”,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自开展脱攻坚以来,市关工委爱心助学协会,共走访资助贫困学生5100余名,爱心捐款897万元,经帮扶的学生约200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受益学生钱阵,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38项奖项,加入“我和我的祖国”报告团,讲述新时代的青年人感恩奋斗的故事,将爱传递,用行动回馈社会。薛明琪同学考上了云南省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每年假期都积极参与爱心助学活动。
捐资助学,造就人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最后总攻已经全面展开。市关工委爱心助学协会一班人决心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及省市委决策部署,立足职能定位,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干劲,开展扶贫助学工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的贡献。
